推荐
    还没有相应信息!
党员征文--坚定文化自信 筑牢精神基石
2017/10/10
收藏此页】【关闭
关键字:文化

保定市职教中心 张玉翠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为何“文化自信”如此不可或缺?“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是方向,理论自信是旗帜,制度自信是保障,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源动力,是扩大对外交流的重要前提。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激起全党全社会强烈的历史和文化自豪感;有助于增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气,坚定自我选择;有利于以饱满的信心以中国特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上让正面的声音先声夺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当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精神基石。

二、坚定文化自信  筑牢精神基石

(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质朴厚重,历久弥新。诸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等等,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的忧患意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以古鉴今、修身立德,磨炼意志、奋发勇为、超越自我,提升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夯牢精神基石。

(二)在弘扬红色历史革命文化中保持政治本色

孕育和成长于战斗岁月中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发展的深厚土壤,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基因。从陈天华到林觉民,从夏明翰到方志敏,无数革命志士舍小家为大家,为革命的熊熊大火在中国大地燃烧,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李大钊三次上绞刑架,始终坚持革命信念不改变,用生命诠释共产党人的风范;邓中夏“烧成灰还是共产党员”;赵一曼在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下留下了“我的主义、我的信念,绝不更改”的生命绝唱。时刻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时刻准备着为了崇高的的革命目标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至死不渝。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都是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的红色革命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基因,培育新的红色文化基因,让红色基因浸润到党员干部的灵魂深处,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鼓舞斗志,焕发活力,铸就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开拓进取,永葆共产党人革命本色。

(三)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坚定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河流的新航程,凝结着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滋养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注重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理想信念坚定。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习近平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版权所有©保定市职教中心©制作:计算机信息中心©联系电话:0312-3027053
地址:保定市百花东路515号 邮政编码:071000
电子邮箱:bdzjzx@bdzj.com.cn

冀公网安备 13060202000950号

经营许可证号:冀ICP备18016930号-1